首页 > 酒店新闻 > 行业动态

k8凯发官网|不合格≠假货 “天猫不合格商品第一”实属武断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01:53    次浏览

“网购商品34.6%不合格,你还敢买买买吗?”日前,《新闻晨报》一则关于工商总局对电商抽检结果的报道引起关注。在报道中,《新闻晨报》称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34.6%,且天猫商城不合格商品第一。然而细究一下,会发现这个论断却有误导之嫌,因为不合格并不代表假冒伪劣,说天猫不合格商品第一也实属武断。 不合格≠假货 网购商品34.6%不合格属误导首先,对于工商总局的抽检,“不合格”商品应该理性看待。因为不合格不代表全是假冒或伪劣产品,例如有的衣物产品说明不对,有的电风扇扇翼直径有差异。实际上,这和我国众多中小企业对产品标识重视度不高有很大关系,很多商品的标识不够准确,造成了“不合格”,但和质量问题还是有区别的。另外就算是“不合格”商品,不合格的程度也有诧异。例如在例如,此次抽检在某电商平台和淘宝分别发现一个批次的内衣不合格,其中一家淘宝个人店销售的内衣产品说明不合格,某电商平台销售的某知名品牌内衣纤维含量不合格,二者的问题轻重显然不一样。但是这些情况,在《新闻晨报》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及。显然,笼统的“不合格”不是一个理性的说法。实际上近年来,从工商总局对商品的抽检结果来看,被抽检商品的问题严重程度已经明显下降。不少媒体和专家也呼吁,应当“结果分层”,而不是简单的以“合格”或“不合格”来区分。此外据了解,此次抽检是专门针对消费者投诉较多商品的,这样的“不合格率”不能直接演变成电商平台的整体不合格率,《新闻晨报》简单的称“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34.6%”是一个误导的说法。同理,“天猫不合格商品第一”的论调也不能成立。阿里“打假”不可视而不见 媒体报道更应公正全面实际上,对于天猫乃至阿里集团来说,对于不合格产品以及更为严重的、假冒产品,一直秉持着严厉打击的态势。按照阿里负责人的说法,对于涉嫌不合格的商品,阿里要求商家全部主动删除、下架;工商部门复检结果公布后,对全部不合格批次商品采取了发布端拦截和人工店铺排查,并按照平台抽检规则做出处罚,加大对相关商家的监管频次,督查商家完善管理措施,不断提高商品品质。据公开报道,阿里近年来一直在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遏抑假货蔓延。例如,阿里的“神秘抽检”已在内部执行5年,目前能支持3000多项检测,一年平均发起十余万次抽检,花费超过1个亿。而在今年5月,在阿里大数据的协助下,广州警方还查获了一个曾让LVMH集团头疼不已的大型假冒LV生产窝点,缴获近10万件假货,货值近亿元。 所以总的来说,《新闻晨报》关于“网购商品34.6%不合格”、“天猫不合格商品第一”的说法并站不住脚,这是一种非常业余的解读,广大消费者因此产生恐慌也没有必要。另外,天猫乃至阿里近年来“打假”的努力也应该看到,整治假货、维护商品市场的质量安全是全社会的责任,新闻媒体也应当更加公平公正的报道。